兩分錢:素人台灣
文 ■陳子軒(世新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)



「素人」這個詞在近幾年來蔚為流行,來自日文的這個詞表示非專業、業餘者的意思,而這兩字似乎正象徵著台灣當下的文化現象。

《海角七號》的風潮,無疑正是此一現象的縮影,不但是演員大都啟用沒有電影經驗的素人,就連戲中「茂伯」、「水蛙」等人所組成的暖場樂團也正是一個素人樂團。素人充滿著爆發力,不受樣板的壓抑與型塑,但是卻欠缺長期的續航力,導致汰換迅速,充其量只能幫人暖場,而難成為主秀。的確,每個人一開始都是個「素人」,但是當媒體上充斥著素人時,何嘗不是意味著這樣的社會缺乏制度的深化、這樣的媒體欠缺專業人才的培育?

如果說,由於大眾媒體的出現,使得這個時代已不再有真正的「英雄」,而是充斥著「名人」;英雄是個大人物(big man),而名人只是名氣大(big name)。台灣顯然將此浪潮推向另一極致,也就是「素人」充斥的階段,只是個「名」而已。

普普藝術大師安迪渥荷曾經說過,在媒體時代下,「每個人都會成名15分鐘」,可不是嗎?從黑澀會、棒棒堂、星光幫、超偶幫、大學生了沒,乃至上遍各大綜藝談話節目自揭隱私的通告藝人,正昭示了這樣的「素人風」。只要你年輕想紅,就可以加入黑澀會、棒棒堂;只要具備基本歌喉,就可以報名星光、超偶;只要聯考考了8分,恭喜你,你已具備上大學生了沒的基本條件。人人都是素人,所以人人可以上這些電視節目,人人也都可以享受那15分鐘的名氣,人人也就自以為成了明星了,儘管只是「B咖」。電視創造著幻象,有人也樂於沈浸這樣的幻象。唱歌或許仍須具備基本門檻的才華,但隱私可是人人皆有,只要你敢講,你就可以是電視上所謂的「藝人」。可以炫耀你收藏的鞋子和包包,談談上課趣事,更可以在電視機前公開你的床笫私密。

台灣人一直以島上充滿生命力而自豪,每一個角落都有它的美麗,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故事,素人該是展現這樣迷人特質的,但是現今的媒體素人文化,卻讓人不敢恭維。說穿了,素人便宜,可替代性高,但這不是媒體長遠發展之福。但是頻道數量膨脹,節目製作成本與人才考量下,談話性節目成為電視製作當代顯學,不只是政論節目氾濫,綜藝談話節目也都充斥著同一票通告藝人。「你有沒有受過專業的訓練?」多年前歌唱節目看似一句酸人的話語,其實酸到的正是台灣目前的電視節目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hichi76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